English

NDE:破解死亡之谜的最新科学

1999-04-28 来源:中华读书报  我有话说

死亡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、也终将要面对的最后关口,它令人恐惧,也令人遐想。千百年来,它始终只是哲人们思索的对象和文人笔下的神话传奇。但现代科技却试图闯进这个禁区,撩开它神秘的面纱。

NDE是英文Near Death Experience的英文缩写,汉译频死体验。它融现代医学、药理学、生物学、心理学、社会学、哲学和宗教学为一体,触角直指人类自身这最后一块神秘之地——死亡。支持者们号称它是生命科学中最前沿的学科。

NDE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本世纪初。瑞士地质学家阿尔伯特·海蒙是一个登山者,一次不幸的遭遇险些使他丧生。在奇迹般的生还后,他记下了这次历险的心理体验,可谓是最早的濒死感受。在他之后,类似的工作有:英国作家F·W·H·麦尔斯于1903年完成的关于垂死幻觉研究《人性及其在肉体死亡时的存留》;美国人詹姆斯·H·海斯洛1907年的《垂死者的幻觉》;英国物理学家威廉姆·巴雷特1926年出版的《临终幻觉》等。

从1959年开始,美国精神研究学会的卡利斯·奥西斯着手死亡问题的研究。经过数十年对八百名濒临死亡病人的研究,最终区分出死前幻觉与濒死体验的区别:前者是一个人还清醒时发生的,而后者则来自于“无意识”。而另一名研究者伊丽莎白·库伯勒-罗斯则形象的把死亡划分为:拒绝接受、愤怒、讨价还价、意志消沉、欣然接受五个阶段。

真正使濒死体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,并广为人关注的人是雷蒙·牧迪博士。牧迪是哲学博士,其后转入医学,在1972年攻读医学博士学位时开始对濒死体验进行临床研究。在收集了150个例子之后,他总结了濒死体验最主要的要素:飘离身体的感觉;通过黑暗隧道;朝一束光升去;与亲戚朋友相会;一生的全景回顾;不情愿返回身体;对时空的非凡洞察力;被救治后的失望感。

应该说,NDE的研究很多仍属于描述性质,它离揭开死亡的奥秘仍有着遥远的距离。但NDE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意义是为人们树立正确对待死亡的态度。正如一名NDE研究者所言“没有对生命反面——死亡的正视和了解,那么对怎样活着,亦将成为一句虚妄和轻飘的话。”

NDE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都是陌生的,《天堂印象——100个死亡生还者的口述故事》首次全面、系统的对其进行了介绍和评述。不知是编者的文笔优美,还是讲述者在讲述时处于一种幻觉的飘忽感觉,全书读起来别有一种幽微神奇、美丽恬静之感。

(《天堂印象——100个死亡生还者的口述故事》外文出版社1999年1月版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